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元代杭州的穆斯林移民
  • [摘要]蒙元时代东西交通大辟,在这种背景与条件下,穆斯林大批迁入杭州。本文在详细梳理中外学者关于元代杭州穆斯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移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元代穆斯林移民迁入杭州的历史背景,探讨了元代穆斯林移民的身份变化。穆斯林移民的迁入,为杭州注入了一抹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显示出元代杭州这座国际性大都市接纳外来移民的开阔胸襟。
  • 马娟
  • 全文[ PDF 1847.0 MB ] 2018.1(5):0-0  共有 1872 人次浏览
  • “汉儿”歧视与“胡姓”赐与——论北朝的权利边界与族类边界
  • [摘要]北魏、北齐时期的“汉儿”仅指中原汉人或具有汉文化面貌的人群,并不是一个“民族”或“文化集团”的称号。中古时期,文化、政治、血统都是人们区分族类的重要标准,以文化划分族类的标准不应被过分强调。东魏北齐时期“汉儿”划分的基础主要是政治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其时在六镇集团中盛行的“汉儿”歧视,目的是为了强化六镇集团的族类身份边界,以维护其在政治资源分配中的特权地位。西魏北周的六镇集团通过将“胡姓”赐与汉人塑造了一个新的“国人集团”,以作为六镇鲜卑统治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基础,这与北齐的“汉儿”歧视实际上是异曲同工。权利边界和族类边界还是“胡姓”统治集团“汉化”的边界,只要以族类身份为边界的特权集团存在,其“汉化”就不可能是彻底的,并会通过加强“胡化”的手段来维护族类边界。只有当旧有的权利边界被打破,族类边界和汉化边界才有可能最终消失。
  • 苏航
  • 全文[ PDF 2879.0 MB ] 2018.1(5):0-0  共有 1719 人次浏览
  • 贵州水族的念鬼仪式及其文化逻辑
  • [摘要]贵州水族念鬼仪式中的物品和念词,分别体现了水族民间信仰中处理与鬼关系的两种方式,即奉养和驱赶。奉养建立并维持了水族与鬼的共生关系;驱赶则通过对作祟之鬼、反常之鬼和类鬼之人的排斥,以实现水族个体安康和社会安宁。奉养和驱赶两种不同方式同时出现在同一仪式之中,根源在于水族建构的鬼具有问题制造者和问题解决者的二元性质。在水族民间信仰中,鬼是水族社会秩序的表征,鬼的二元性对应着水族社会秩序破坏与平衡两种状态。奉养和驱赶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都指向了水族所追求的、在念鬼仪式中得到修复的社会秩序。
  • 张帆
  • 全文[ PDF 1916.0 MB ] 2018.1(5):0-0  共有 1941 人次浏览
  • 边地、边民与边界的型构:从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国湘西苗族
  • [摘要]清代苗疆泛指中国南方非汉族群的广大分布区域。湖南苗疆在民国时期被划入新的行政体系,成为边政体系中湘西的一部分。原为行政地名的湘西逐渐与当时的苗族产生紧密联系,被外界赋予独特的文化意涵。从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国的湘西行政区划,整体发展脉络印证了司科特(James C.Scott)的论述:国家行政治理的可识别性会导致社会与环境的重塑。民国时期各类能动者的论述,型构出湘西边地、边民意象,延续了苗疆的边缘性。
  • 赵树冈
  • 全文[ PDF 1424.0 MB ] 2018.1(5):0-0  共有 3274 人次浏览
  •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变动研究——基于1953—2010年人口普...
  • [摘要]本文基于1953—2010年期间六期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民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香农-威纳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60年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从西、中、东的梯度格局向西、东、中的梯度格局转变;少数民族人口仍高度集中分布在传统区域,但集中程度趋于下降,朝着其他区域扩散。1982年后,向全国迁移扩散的态势愈发显著,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已成为少数民族人口的重要集聚地;各地民族多样性持续发展,民族人口形成多个民族多样性中心和次级民族多样性中心,随着民族间交流互动的增强,藏彝、南岭和河西三大民族走廊的地理脉络也更加清晰。从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来看,历史因素奠定了我少数国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自然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约束作用不容忽视;经济社会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相对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强趋势。
  • 高向东 王新贤
  • 全文[ PDF 1268.0 MB ] 2018.1(5):0-0  共有 2129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本——以“三区三州”为例
  • [摘要]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破解深度贫困”思想的提出对新时代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区域发展位次差、人均生活水平低,且对扶贫政策有高度依赖性。深度贫困产生的原因在于薄弱的基础设施、脆弱的自然资本、封闭的文化观念、低层次的市场化水平和特殊的政策规划限制。破解“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专项扶贫规划,提升扶贫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在扶贫中的“正能量”,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内生动力培育。
  • 李俊杰 耿新
  • 全文[ PDF 1621.0 MB ] 2018.1(5):0-0  共有 4108 人次浏览
  • 西方式民主不是治理族群冲突的良方——新兴民主国家族群冲突不断滋生...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族群冲突频发的多民族国家选择了西方式民主道路,希冀以西方式民主机制来化解族群冲突。然而,数据显示,近30年来族群冲突在这些国家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究其主要原因,与其所奉行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在张力、民主化过程和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有关。拿自由主义之药来疗民族主义之伤,显然难以奏效。因此,不同国家族群冲突的治理应结合国情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治理模式。
  • 王伟
  • 全文[ PDF 1763.0 MB ] 2018.1(5):0-0  共有 2075 人次浏览
  • 多民族国家的三种类型及其国家认同建构问题——民族学研究的视角
  • [摘要]根据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成分情况,全球多民族国家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可对不同类型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进行研究。基本上,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民间都承认国内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中央(联邦)与地方民间都承认国内不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民间在是否存在多个一体层次民族(nation)上存在分歧等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类型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在认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复杂性。在第一种类型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分离;第二种类型多民族国家则通过建构国家层面的一体层次民族(nation)的民族认同来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第三种类型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比较复杂和困难,所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压力和挑战很大。
  • 叶江
  • 全文[ PDF 1504.0 MB ] 2018.1(5):0-0  共有 3408 人次浏览
  • 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界69年前的反思及其当代意义
  • [摘要]本文首次全文披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民族学社会学界一批领军人物对学科兴衰原因进行反思的一次重要会议记录,对他们就学科过去的失误及今后如何改进达成的共识给出了注释和分析。文章试图说明,前辈学者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以前的不足和缺陷,不汲取教训,就不能超越自我,也就不能走到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 杨圣敏
  • 全文[ PDF 1316.0 MB ] 2018.1(5):0-0  共有 2797 人次浏览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 [摘要]本文回顾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线。文章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中心任务,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对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 王延中
  • 全文[ PDF 1106.0 MB ] 2018.1(5):0-0  共有 3851 人次浏览
  • 锡良与清末川边新政
  • [摘要]锡良督川时期的川边施政,不仅苦于坐镇成都遥控指挥之不便,也深受输运困难之窒碍。更重要的是,马维骐、赵尔丰皆对边事心存畏葸,遂致互相推诿卸责。锡良先是调马维骐回省而留长期为其属吏的赵尔丰主导川边事务,又在赵尔丰攻克桑披寺后奏设川滇边务大臣并推荐赵氏担任是职,川边政治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动。锡良川边施政极大影响了清末川边历史进程。首先,奠定了川边历史朝着改土归流方向演进的基本格局;其次,实现了川边治理由川督遥控指挥改为川滇边务大臣专负其责的重大改革。从清末川边历史进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审视锡良川边施政,可以细致深入地展示清末川边治理的诸多困境,以及清末重提川边改土归流、设置川滇边务大臣之缘由。关键词:锡良 马维骐 赵尔丰 清末川边 改土归流作者潘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地址:福州市,邮编350117。
  • 潘崇
  • 全文[ PDF 2755.0 MB ] 2018.2(5):0-0  共有 1740 人次浏览
  • 清朝对甘青土司的治理及其影响
  • [摘要]清代甘青地区虽未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清政府对于甘青土司仍然从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教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从体制上削弱土司,对甘青土司采取恩威并治的手段,强化法律约束,严控土司武装与禁止私藏武器,以及经济上的釜底抽薪。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甘青土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甘青土司对中央的依赖与认同进一步强化,土司地区存在的二元政治结构逐步瓦解;汉化与整合加速了甘青土司的衰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教化”开始向土司内部渗透。关键词:清代 治理 土司 甘青地区作者武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赵洁,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20。
  • 武沐 赵 洁
  • 全文[ PDF 1364.0 MB ] 2018.2(5):0-0  共有 1682 人次浏览
  • 满文档案所见清朝入关前的农业
  • [摘要]十六世纪末,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兴起以后,兼并周边女真各部,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辽沈地区。南迁以后的女真除了耕种农作物以外,还经营经济作物。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当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当时为应对天气异常和自然灾害采取的一些措施,为入关以后的相关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女真 满文档案 农业 灾害作者庄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地址:长春市,邮编130024。
  • 庄声
  • 全文[ PDF 1801.0 MB ] 2018.2(5):0-0  共有 1747 人次浏览
  • 从地图和纪行史料看清朝对哈萨克的早期认识
  • [摘要]本文在对几份清代地图及纪行中有关哈萨克的记载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就清朝对哈萨克的认识过程、某些史料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个别具体史事的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第一,现有的史料虽然有一些模糊的记载,但还无法使我们确认明末清初哈萨克与明、清政权交往的事实;第二,南怀仁《坤舆全图》中的“加撒基”是我们所知Qazaq一名最早的汉文译写形式;第三,图理琛《异域录》地图中的“哈萨克乃古大宛国”的说法来自康熙皇帝,尽管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但它的缘起及有关天马的故事反映了清朝对哈萨克重视的开始,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此后清朝有关“西域”历史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思维路径;第四,《雍正十排图》中有关哈萨克的记载对《乾隆十三排图》相关内容具有重要影响,这一影响的范围和意义值得研究者进一步予以重视;第五,《哈密至准噶尔路程记》和《从军杂记》中的有关记载反映了1727年至1732年哈萨克与准噶尔势力此消彼长的形势。关键词:清朝 地图 纪行 哈萨克 准噶尔作者巴哈提·依加汉,哈萨克斯坦国立L.N.古米廖夫欧亚大学教授。地址: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邮编010000。
  • [哈]巴哈提·依加汉(Bakhyt Ezhenkhan-uli)
  • 全文[ PDF 2845.0 MB ] 2018.2(5):0-0  共有 1873 人次浏览
  • 民族交融视域中的“藏回”——基于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的实地考察
  • [摘要]本文从民族交融的视域对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藏回”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升平镇“藏回”被整合进当地各民族彼此交融的社会生活之中,具有“内回外藏”的特点,其文化体系呈现出回族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交织的状态。“藏回”最重要的内涵是回藏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尊重差异、限制差异、寻求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相互联结的基础。关键词:“藏回” 民族交融 “内回外藏” 伊斯兰文化作者刘琪,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址:上海市,邮编200241。
  • 刘琪
  • 全文[ PDF 1192.0 MB ] 2018.2(5):0-0  共有 1957 人次浏览
  • 南阳维吾尔族妇女性别角色重构
  • [摘要]本文从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公共事务参与三个维度呈现了迁入南阳的维吾尔族妇女性别角色重构的过程。尽管传统的性别观念依然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但迁入地新的生计模式、居住空间,以及当地政府的全面引导,使这一群体的性别角色正在经历着多层面、多角度的复杂动态重构。这一过程也使她们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地位,在参与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作用。关键词:维吾尔族 妇女 人口流动 性别角色 重构 南阳作者孙嫱,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 孙嫱
  • 全文[ PDF 1392.0 MB ] 2018.2(5):0-0  共有 1701 人次浏览
  • 事·叙事·元叙事:“主体民族志”叙事的本体论考察
  • [摘要]“主体民族志”叙事的本体论考察,有其独特的语境和学术背景。“主体民族志”叙事是一个包含着事、叙事、元叙事三种形态的统一性结构。事(事实)来源于当地人的直接陈述,叙事是对当地人直接陈述事实的呈现、解释与建构,元叙事则是对叙事的叙事。事、叙事、元叙事之间存在着语境与意义的转换,这显示了“主体民族志”叙事的本质在于一种“转喻”,而非“隐喻”。关键词:“主体民族志” 叙事 元叙事 本体论 “转喻”作者朱炳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地址:武汉市,邮编430072。
  • 朱炳祥
  • 全文[ PDF 1940.0 MB ] 2018.2(5):0-0  共有 1756 人次浏览
  • 论民族文化之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方式
  • [摘要]民族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经济活动及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如何体现和实现?民族文化经济价值实现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研究和回答。本文基于文化-人-经济(要素)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将文化置于人与经济之间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三元互动模型”和“气球效应”,据此得到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弹力效应、回缩效应和酵池效应,从理论上回答了上述问题。同时,结合民族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如何创造性实现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效转换的策略与路径。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化产业 经济增长 三元互动模型 气球效应作者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地址:武汉市,邮编430074。
  • 李忠斌
  • 全文[ PDF 2126.0 MB ] 2018.2(5):0-0  共有 1818 人次浏览
 1  2  3  4